•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可能最近看韓寒的書,可能有人每天為了學校康樂活動練舞三更半夜回家後鼾聲如雷搞到我睡不著,一個多月沒發文,現在居然在過年前來篇罵人的,我也不想.... 但不寫不快! 我這把年紀,早學會忍住嘴邊的話,因為媽媽最常叨我的,就是叫我積口徳. 但冷颼颼的半夜被吵醒睡不著,還真可以越想越委屈啊!

 

我不否認,我是個超難搞的人. 但我也自認是個稱職的太太,媽媽,和媳婦. 唯一不稱職的是做女兒吧!因為我沒能留在爸媽身邊,常常陪伴他們. 也正因為這個遺憾,我對我婆婆與他孫子們的相處,心中總有所期盼的...因為嫁來了香港,我犧牲了與爸媽 (孩子們與外公外婆) 相處的機會,照理說,應該在香港加倍奉還才是. 也就是說,我心中總覺得,我的孩子因為只住得離祖父母近,應當與他們很親密才是,彌補他們與外祖父母沒有的那份. 但天下也許就真沒那麼理所當然的事. 大少出生到現在快九年了,婆婆不但從沒帶他們出去過 (我主動約她外出走走,她也興趣缺缺),一年幫我們 babysit 的次數,兩隻手也夠數. 我每次並非真正需要,是不會麻煩她看小孩的. 通常也不是我自己出去風流快活,而是情況不允許帶兩個小孩 (比如老大參加比賽,老二學校旅行之類). 而我難得托兒的日子,也希望他們祖孫可以好好 bonding, 聯繫感情. 畢竟九年來他祖孫唯一聯繫感情的地方就是茶樓飲茶,別無他樣. 我知道不該期望老人家和他們做什麼特別的活動,但最近居然變本加了. 據我兒子的"托後報告", 阿嬤通常自顧自的看報紙雜誌, 完全不主動與他們幹什麼. 通常就開電視給他們看,任看四個鐘頭. 昨天在外,居然收到二少電話,說是自己在上大號,自己擦屁股洗手,完全沒人看著他. 我不在家的六個鐘頭,二少都自己搖來晃去,自己玩. 我回來當然嚴厲與老爺報怨他娘疏忽照顧他兒子,但他又能怎樣?

 

我很想教導我的孩子孝順的美徳. 我很想他們大了,有一些窩心難忘的祖孫回憶. 話說難聽點,老人家誰也不知道還有多久可以與家人一起. 但誰能告訴我,這種狀況下,我要怎麼要求小孩子要主動? 當你熱忱地想與阿嬤聊天,她卻有聽一句沒聽一句地看著報紙,恐怕只有傻子才會繼續吧... 大人不主動和他們有互動,小孩當然看四個鐘頭電視也無所謂 (這句話也適用在很多爸爸身上),尤其孩子越大變青少年時,如非你和他有話題,他恐怕更懶得甩你. 可能有人覺得我不應該,因為在我心中,兒子最大,大家都得以他們為中心. 但這麼多年來,我早就學習到不能要求家人 做事來配合我的兒子 (包括我自己美國的家人),而應該是我盡量配合他們. 老人們應該是我們陪他,不是他們陪我們. 年輕的伯伯阿姨們也都有自己忙碌的生活,都沒有孩子,永遠也不會明瞭我們為人父母的苦衷. 但我不明白的是,當大家都忙,相處的機會總得來不易時,不正應該好好把握,珍惜與自己的孫子姪子共度的時光嗎? 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天空,這種機會更難了,那為什麼現在有機會時,不好好培養感情呢? 任何感情都真的需要花心思來維繫的. 有付出的,都不一定有回報,何況沒有付出的.

E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可能我孤陋寡聞,到昨天看完 加拿大廣播公司的記錄探討系列 Hyper Parents & Coddled Kids 專集之後,才知道直昇機父母這個詞彙.

 

Helicopter Parents 就是泛指家長如同直升機在高空盤旋,密切緊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特別在學術方面,無所不在(或難聽一點,陰魂不散),無所不管,介入孩子的一切,並期望掌控孩子的未來.  他們的症狀包括: 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生活上大小事情 (從幼稚園到大學),精心安排孩子上學及課後所有活動的參與 (當然包括上哪一所學校,怎麼進入名校,怎麼進入精英班,怎麼拿第一,學什麼才藝,考什麼鑑定考等等),並非常"積極"鏟除所有孩子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困難 (包括正面對抗及攻擊所有帶給他孩子困擾的老師和同學). 學術界稱他們為  Hyper-Parenting, 但媒體給了他們更貼切的花名. 有些時候,直昇機父母又被稱為 Blackhawk Parents 意思就是他們如黑鷹特種部隊般,嚴陣以待隨時攻擊接近他們的敵人. 另一些時候,他們被稱為 Lawnmower Parents 意思是想割草機一樣鏟除任何困境,想盡辦法打造一條平坦的康莊大道給他的孩子. 報導說,直昇機父母這個名稱的源由是約2005年的時候,很多美國大學發現了一批"新"的家長. 他們除了幫自己子女撰寫申請大學的 essay 外,更在孩子進了大學後,仍放不了手,幫孩子搬入宿舍鋪上床單,取得大學派發的ID後,登入他們的電腦帳戶,分分鐘監視加"保護"他們的孩子,並在有問題出現時,第一時間跳出來維護自己的孩子,解決所有難題並對難題製造者毫不留情,殺他個片甲不留.  這個社會現象逼得很多大學必須開班"重新教育"這些父母,讓他們學習怎麼放手.  但沒想到,大學還不是終點站,更嚴重的直昇機父母,連大學畢業的孩子都不放過,陪他們應徵工作,遇到問題時直接打電話罵他們的主管,甚至出面洽商子女的升遷和薪酬. 

 

我看完電視,下巴差一點兒沒掉到地上.  仔細想想,他們還真真切切的就存在在你我身邊,而且只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儘管大家知道這群"問題父母"的存在,儘管所有對於這群 Y世代新興家長的報導字眼都充滿了貶義,但很明顯地,這個問題在亞洲可以說完全沒有受到社會的正視.  我們每天都可以遇見這些父母: 他們正是每個老師都最不想約見甚至看到來電顯示就想逃跑的爸媽. 他們正是每間學校的惡夢. 他們正是家長會上大聲開罵的"罵家班".  他們正是永遠把箭頭指向他人,把問題歸咎於他人的一群 (這一點和我在之前的文章教育四害中的觀察不謀而合). 不管原因是什麼,可能是因為科技太發達讓爸媽要"追蹤"孩子非常方便容易,可能是因為爸媽把孩子上學的學費當成自己的投資組合般管理(因所有學費越來越高),有的擔心的是孩子的人身安全(因校園暴力欺凌日漸增長),有的擔心的是孩子課業的表現優劣(因大家都開始補習,競爭越來越強),有的是照顧成了習慣,就純粹不知如何放手讓孩子自己來 (拒絕接受空巢期依依不捨一族)......但無論如何,大家都知道,其實這種溺愛,是越幫越忙. 直昇機父母的孩子將是那個永遠不知如何自己處理問題,安排自己生活,自大放縱,嬌生慣養,毫無擔當的"小孩子".

E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好像秋天一到,就是我們不停做勞作的季節. 可能因為開學後,生活規律,週末總有一天在家,二少平時又不午睡了,所以時間多了出來.  也可能因為網上教的勞作都和美國的節慶有關,所以從萬聖節到感恩節到聖誕節,一連串的節慶有著一連串的勞作.

 

最愛參考的勞作網站: 舊愛Kaboose 與新歡 Martha Stewart 之前都介紹過,就不多談. 快來看看我們的作品吧!

 

這"籃"花是春天時做的. 先用兩張色紙編織下面的花籃,然後將上面舖滿自製或買來的乾燥花即可!

E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Aidan: Can we go to the library now?

Mom: I am too hot, I am all sweaty, I need to rest for a minute.

Aidan: The air-con in the library is a lot stronger, so get up and let's go NOW!

 

Aidan: I got two stamps for doing my homework, what does it mean?

E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不得不承認,家庭主婦是一份好差事兒. 不用擠巴士,不用化妝,不用看別人臉色. 不過,說真的,它也是一份悶差事兒. 陪著孩子早睡早起早吃飯,時間完全跟著小孩的時間表走. 等到小朋友好不容易睡了,大的那個恐怕也沒剩什麼精力了.  其實每天必須重複做同樣的事情是挺沉悶的. 尤其要督促小孩功課後,更容易心煩氣燥. 說沒壓力也是假的. 那麼在沉悶中,怎麼減壓放鬆調整自己的心情,我覺得也很重要的.

 

而且我還發現,當一位母親全情投入做一件事情時,那種姿態和精神會令她的孩子很訝異的想:"原來,我的媽媽會這個!!" (而且做的不錯!) 這是我有一回兒在家唱歌的時候,突然看到大少的表情後發現的. 當下我就覺得,嗯,原來這些小毛頭認真以為我只會煮飯擦地啊?! 從那一刻我意識到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有的時候真的要讓小孩看到媽媽不同的一面呢!

 

但說的容易,一般的家庭主婦要找一個嗜好最感到綁手綁腳的,應該是時間上的束縛吧! 首先是身體被綁: 要看小孩意味著,除了小孩上學的時間,其餘的時間妳都必須在家,不能外出上課學習,不能說走就走. 加上香港除了所有材料都非常難找外,幾乎沒什麼店舖早上做生意 (比如手工藝品用具店,布店,食材店等等),所以令嗜好的陪養更加艱難. 因為等到舖頭開了,妳的小孩也回家了! 除了身體被綁,做主婦的應該不難發現,就算人是在家而且有空,我們的時間也是被分割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沒有小孩的人可以隨時有空就泡一杯好茶看一本好書,或打一通電話和朋友東長西短; 但是做媽媽的,是真的很難看一本長篇小說,或和朋友煲電話粥的!! 因為就算有空,也只是一小段的空檔. 等到週末,大家覺得因為小孩不用上學應該比較有空的時候,他們在身邊,反而更不可能有什麼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E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如果你很會做菜,出食譜,沒問題,因為有很多人真的不會做菜. 如果你英文精湛,出書教人怎麼學,怎麼考,也不錯,因為有很多人真的不知如何學習. 如果你教導出一班好學生,可以提供有用的教學方法和點子,感激不盡,因為很多老師對自己的教學毫無頭緒. 可是在我來看,沒有幾個人夠資格出書教另一個人怎麼管教小孩,尤其那些沒生過沒帶過的,因為沒有人天生下來會教小孩或不會教小孩. 最近讀了不少教育教養方面的書,發現有很多暢銷書籍都只不過是一本本炫耀自己孩子或自己那一套的記錄. 它們當然有讀者,而且很多,可能本人另類吧. 我真的很討厭看一些沒數據,沒根據的書. (我指的不是文學類的書籍,我只說的是親子類的書.) 這類書以這幾年湧出的中文暢銷書居多. 英文銷售榜上的教養書,仔細看看,通常很少只是純粹"經驗分享",大多是有試驗組群,用比較科學的數據或比較正統的調查來做書本的支援系統.

 

這些書常常自大地把自己的生活背景和方式當成"理所當然",把自己狹窄的觀點視為"正確解答". 然後一股腦的想與大家分享,並熱切期盼讀者的認同. 比方說,最常見的是爸爸媽媽談有機食品這個話題. 哪一個父母不知道有機食物對孩子好? 但當這些作者把給孩子吃非有機或比較不健康食品的父母都一竿子打入地獄的時候,他們是不是同時也把自己的生活方式當做理所當然呢? 有機食品,除非你自己有地可以耕種,否則,光是目前的香港來說,它們是與富裕掛勾的. 平均來說,有機的蔬果可以比一般蔬果貴個幾倍,而且只在一定的高檔超市或農場有出售. 對於每天憂三餐的貧困家庭或買菜有預算的一般中等家庭,是不可能樣樣都買有機食品的. 那麼,這是不是就代表他們都很無知,不知道雞蛋裡有賀爾蒙? 還是代表他們懶,不願到處尋找有機貨源,並付出昂貴的銀兩購買它們給孩子吃呢? 還是說,他們根本不愛他們的孩子,才會允許他們吃一些垃圾食物? 前一陣子看 Jamie Oliver 的 Food Revolution, 他所要達到的目的,也同樣是讓我們的下一代吃得健康. 但注意喔,他從不會用高檔的食材,或強調有機食材,因為他也知道,他所面對改革的人民,只是一般的中產家庭,講的話,做的菜要實際. 否則鬼會理他. 這,就是狹窄心胸的相反. 這,就是客觀談論一個議題. 常掛在嘴邊講的,或出書來寫的,又是什麼心態呢? 是潛意識覺得自己是偉大的父母需要別人的稱讚? 還是炫耀自己的身份財富呢? 

 

再比方說,也常看到爸爸媽媽談教孩子不打不罵的愛的教育. 我在讀這一類文章時,通常心理的OS是,如果我也和您一樣有三個傭人加上婆婆媽媽私人助理和一個超級有錢的老公,我想我也絕對可以每天輕聲細語,不打不罵小孩子. 當一個作者會寫出這些話,代表她和真實生活中家家忙得不可開交的媽媽們,是脫節的. 不實際的狀況,當然可以有不實際的要求. 我完完全全不相信,有人可以從來沒吼過孩子. 那麼,寫自己從不罵孩子的那些作者,又是什麼心態呢? 是想大家都為妳拍拍手? 還是炫耀自己的小孩有多乖?

E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最近有點兒被各種書單淹沒的感覺. 自己整理書單之餘,一口氣借了很多有關閱讀和教育的書來看. 看完汪培珽的《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李偉文的教養可以這麼浪漫》,和雷夫.艾斯奎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以後,我發現每一本書都不約而同地一再強調閱讀的重要. 從大少一歲開始陪讀的我,一路走來當然親身體驗閱讀的種子今日茁壯成長的美妙經驗,也打算如法炮製我的二少. 可是讀著讀著這些賣座教育教養書籍的同時,正因為它們不斷分析閱讀的經驗,逼得我不得不正視我的陪讀生涯現在所遇到了的瓶頸.

 

怎麼說呢? 從小朋友出生到他們能完完全全自己閱讀的階段,爸媽的陪讀生涯是簡單的. 不論你是照本宣科地照著書上的文字讀,還是天馬行空自己編故事,我們的工作就是開開心心的和孩子一起享受手上的那本書. 唸書的時間是親子bonding 的好時光.爸爸媽媽也可以藉機讀一些自己小時侯都沒看過的美麗感人繪本. 可是,一旦孩子可以完全自己閱讀的時候,問題來了. 幫他們選擇書籍不是問題,網上有太多書單,得獎作品,學校圖書館網頁可供參考. 但我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討論. 孩子一開始自己閱讀的第一兩年,可能都會從坊間的章節書開始. 這些章節書,大多一系列有很多本,簡明易懂,所描寫的也多半是冒險故事或者敘述一件事一個人等等. 這個時候,爸媽還可以在孩子看完一本書時,問問他這本書在講些什麼. 孩子可以簡單的說出那本書的大意,然後和爸媽分享他的讀後心得. 爸媽就算沒看過那本書,也不難分享一些經驗或感想.可是如雷夫在他的書中所說,我們不應該讓小學的孩子停留在讀基礎閱讀系列的教材,不應該只讀一些粗糙的新改版選集,而應該儘量讓孩子接觸一些好的文學作品. 可是當孩子開始讀一些較為深奧的文學作品時,家長的問題來了. 而我在此指的,當然不是在美國或者小孩上國際學校的家長,因為歐美大部份中小學多多少少都會在學校一起閱讀並針對一本書進行討論,以及做與書中故事相關的練習和報告,所以家長可以完全不參與其中,交給學校教就好了. 但身在亞洲的我們,沒有那麼幸運... 大少已經三年級了,學校卻沒有任何科目有"討論"過一本書. 寒暑假作業經常叫孩子寫讀書報告,但是從來沒有全班共讀一本書並在班上進行討論. 許多人說,那是因為英語不是大部份孩子的母語,大家程度參疵不齊,所以不可能使用這種閱讀方式. 但我覺得不是啊,因為他們在中文課(或其他任何母語教學的科目)也從未討論過任何課外閱讀作品呢! 可能討論文學名著這種教學方式要等到中學才有 (還必須是英文程度較好的中學).

 

那麼說,如果你的孩子小學時期就有機會接觸到深奧文學著作時,家長該怎麼做??? 讓他自己唸,自己想? 家長不太可能把孩子看過的書,每一本都自己看一次 (有些爸媽可能可以,我也不是不想讀,但還真沒時間呢!). 可能有一些書家長自己以前讀過,會有些印象;但是大部份的時候,家長對孩子唸的書可能是完全沒有概念. 那這時候,我們要怎麼和他們討論呢??? 舉個例子,大少最近剛讀完 Lois Lowry 的 The Giver. 如往常一樣,他看完後,我問他喜不喜歡,並且讓他說故事給我聽. 還好大少愛講話,可以濤濤不絕地口述這故事給我聽. 我聽完後,愣了一下,然後自己翻了翻那本書,天啊,還真深奧啊! 我當下即刻意識到,大少開始讀一些比較深奧的書了,和以前讀的小說完全不同. 他可能理解字面的意思,但如果要講到一些暗喻或字後面的意思,那麼他就可能不懂了. 大學時期主修文學的我,深深明白有的時候,與同學老師討論一本書,每個人可以從中獲得更多,可以接觸到一些平時沒有的想法,可以深入解剖一本書,嘗試去理解一個作者的用心. 這一類的書,如果只讀字面意思而不進行探討,那不是太浪費了嗎??? 可是如果我沒讀過這本書,怎麼樣能和他討論一些有深度的問題,並引導他做更深一層的思考呢? 我臨時補救的方法是上網找一些相關資料,然後試圖問一些比較深入的問題. 但我有點懷疑,光是這樣夠嗎?有沒有好的建議呢?

E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因為前幾天剛參加了大少學校開學的家長會,也因為和同是老師並面對重大教育改制的老爺聊了很久,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香港教育體系的問題. 正好今天從圖書館借回一本書,書中的一句話簡直正中我的想法! 書上說, 教育的四害: 一是沒有學習動機的孩子, 二是沒有專業熱情的老師, 三是自以為很懂教育的家長, 四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政策制定者. 說的真是太好了,至少目前在香港,真實情況的確如此.

 

現代的學生,真的沒有學習動機. 也許,上學在大部份的發達國家,已經不再是奢侈品,人人有書讀,人人可以上學. 當一切得來全不費功夫,甚至父母砸下大把金錢把小孩送入所謂名校或國際學校的時候,我們身邊的孩子,已經不把上學看成一回事兒了. 補習班風氣更使情況惡化,狠狠地霸佔了學生每天下課後僅有的休息時間和創造空間,把學習這一檔事兒,變成了一場與分數的競賽,機械化的咀嚼課本上的文字,無味無趣且不吸收. 和大少同車的同學,曠課或不交功課的情形非常嚴重,仿佛今天的孩子不去上學,不教功課已不再需要任何理由. 被問及未來長大想做什麼,十有八九聳肩搖頭,好像事不關己. 是今天忙碌的父母親手把那一點兒童真埋葬在補習班的門口? 還是孩子們早已習慣了亞洲一貫的被動式教學? 曾幾何時,我們的小朋友居然都在老師家人發問的時候,個個雙眼發直,啞口無言? 少數還喜歡上學看書的孩子,也難免被冠上書呆子的花名,必須面對另類的欺凌? 他們的好奇心沒有了,他們的夢想很模糊,現在的港童有的連自己老師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再說到老師. 今日的老師,面對各各不同的國家教育金費的縮減,要承擔的責任真的超出了他們的能力. 今日的老師除了上課改功課出考卷外,要面對很多原本都不在教師職責內的壓力與工作. 今日的老師,每天領取小小的薪水,卻得面對無禮的學生,蠻橫的家長,和整日調動的系統. 我家有老師,所以我明瞭:有時候,再大的熱忱,都會燃盡,都會撲滅,因為這份工,認真的吃力不討好! 當一位老師每天到學校必須面對學生的挑釁與家長的責備時,我想再有能力的老師,也都受不了了. 也可能因為某些害群之馬的惡霸家長,老師們好像都很害怕和家長溝通,沒有遇到問題時,大部份的老師絕不主動連絡家長.

E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