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浮萍男孩 (Boys Adrift). 有一些書中的論點,值得分享。書中說,現今男孩的問題包括:
凡事缺乏動機,討厭學校,討厭功課,愛打混,無視別人的關心,越來越多人被診斷患上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上大學的男生越來越少,不願獨立,不想打拼,沒有夢想沒有根。那麼他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第一個因素 : 學校在過去30年的改變
在教育和大腦及身體各部份的成熟上,時間是很重要的,時間未到,教和學都很辛苦,時間一到,水到渠成。現今幼稚園等早期基礎課程的加速(一上學就開始讀寫)讓未成熟的男孩一開始就比女孩的學習落後,因而產生對學校的排斥與疏離。
女孩比較喜歡模仿,喜歡討好老師,喜歡跟大人在一起;男孩喜歡凡事自己來,不想討好老師,不認同大人的價值觀。
從 Kennthis (由經驗得知) 移轉到 Wissenschaft (課本上的知識)。 孩子需要有豐富的,互動的感官環境,觸摸,聞,看,聽到真實的世界,才能讓他大腦和心智健全發展。現今的學校卻越來越學術化,不再接觸大自然,不再體驗各種東西,只面對課本或電腦的學習模式,其實是很不適合男生的。
孩子必須是為了喜好而閱讀。過度注重成績的家長和學校,只會一直叫學生背生字練習文法,但這反而會使學生失去閱讀的胃口,並且厭惡學校。
從競爭的形態轉移到大家都是贏家。現今的學校實行暴力零容忍 (zero tolerance for violence), 競爭性運動只有體育健將才有份參與,但其實應該有團隊競爭讓學生對學校有向心力,讓男孩有動機學習。有些男孩需要挑戰和競賽的冒險來使他在乎結果。 對女生要打氣稱讚,對男生要把他們的氣焰壓下來。
第二個因素 : 電玩遊戲的害處
男生很多時候被主控力所驅動。對大部份的女生來說,被人喜歡或獲得好名聲比主控力來得重要得多,但是大部份的男生寧可有主控力而不在乎別人喜不喜歡他。有主控力並不是壞事,很多成功的人,都完全自我中心,卻很有成就,因為他們把這股力量用在事業上。很多電玩遊戲給孩子一種主控權的感覺,一種他們夢寐以求的,生和死的自我控制權,因此男孩容易上癮。
但是實上,許多研究都清楚的指出,你的孩子花越多的時間在電玩遊戲上,他在學校的表現就越不好。而玩電玩,缺乏動機,和與學校疏離都是惡性循環的聯結著。
男生的成績表現急劇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小學時缺乏經過的遊戲(Kenntnis)以及在電玩,電視文化中長大。兩者都剝奪了學生實際動手去做,去玩,使他們知道世界是怎樣在運作的學習機會。
電玩讓孩子與真實世界疏離。使孩子更暴力,有攻擊性。而且在電玩虛擬世界中,對自己所有的動作一概不用負責,加上因為他們在主控這個遊戲,他們隨時可以把遊戲關掉,重來。但在真實世界中,你不能從一堆你製造出的大破壞中一走了之。電玩世界是想像的世界,不需與任何人溝通或互動,久而久之,孩子習慣留在這容易被控制的世界中,懶惰成性,對其他東西一概沒興趣。加上電玩遊戲本身就給了孩子達到目的的回饋報酬,但因為這些回饋報酬並沒有連接到真實的世界,所以他們對真實世界的成就不再感興趣。他們的動機也在此同時全都被引導到不對的地方,出軌了。
對電玩,家長應該有的基本準則包括:不要讓孩子玩那種玩者因殺害警察或百姓而得分的遊戲。每天不應該玩超過四十分鐘。確定你的兒子知道他生活的優先順序。家庭第一,學校功課第二,朋友第三,電玩遊戲最後。
當男孩親身參與一些運動或有挑戰性的活動後,他們自然而然就不會眷戀虛幻的電玩世界了。
第三個因素 : ADHD藥物處方過度氾濫
當老師,父母發現孩子行為有偏差時,從看醫生,吃藥來解決大腦問題的疾病,比從父母改變管教孩子的方式著手容易多了。
很多醫生也相信證實法;也就是說他們一般認為:假如處方藥有效,情況改善了,那麼就證明病人真的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
但原來有研究證明,ADHD的藥物增進正常兒童表現的程度,與它增進有ADHD的孩子的一模一樣。
但這類ADHD藥物會影響大腦內管理動機的伏隔核,使男生看起來正常,感覺也正常,但是沒有動機,看不出為什麼要辛苦工作去完成真相世界的目標。
第四個因素 : 內分泌干擾物質
內分泌干擾物質(endocrine distuptor) 是一種模仿荷爾蒙作用的物質。塑膠瓶中所釋放的內分泌干擾物質,或肉類中的荷爾蒙,都讓今天的女孩比以前任何一個時代早熟;但男孩的發育和青春期則相反地減緩或受干擾。當孩子受到環境污染,接觸到一大堆雌性荷爾蒙這些化學物質時,不但會引起肥胖,他們的動機和驅力也越來越低,人越來越懶。
內分泌干擾物質和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和過胖和延後的青春期,很有可能一起發生,而且息息相關。
避免環境雌激素對孩子造成傷害的建議包括:不要用塑膠奶嘴,玩具,要找有"無PVC”標籤的產品。不要用微波爐加熱塑膠容器或保鮮膜。避免用塑膠瓶裝飲料或奶。用玻璃容器。
結果 : 賴家王老五
傳統上,男孩子如果想要錢或性,他必須在事業上成功,因為成功是通往金錢和性最確定的路,所以他們有動機去追求成功。他們會為了家庭責任做一些他不喜歡卻不得不做的事。但今天的北美社會中,因為性與婚姻的分離,因為女人的經濟和精神獨立,男人不再有動機成家。也因為沒有家庭的束縛,男孩很少去做一件他認為沒有意義,無聊的工作,或者一個他沒有興趣的事業,只是因為他的父母或家庭要求他,或只因為這是他的責任。
很多高中生上大學是因為父母出錢,大學是他們那個階級在高中畢業後應該上的地方,但這些孩子不知道他們要在大學做什麼。這種態度的後遺症是培養出一批沒有生產力的年輕人,沒有看到自己生活的意義或目標。
越來越多年輕和中年男士從來沒有結婚,也不打算結婚。而越來越多年輕女性,則選擇不結婚,寧願在有小孩的時候,用保母或托兒所來扶養孩子,也不選舉結婚,免得要養多一個孩子(她的老公)。
越來越多四肢健全,心智健康的男人沒有工作,甚至不找工作。他們大部份受過大學教育,處於生命的盛年,但退出了職場。他們拒絕工作,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工作在他們身份之下,不願屈就,即使經濟的發展提供他們工作的機會。他們依賴太太或家庭的收入過活。而且,就算他們待在家,大多數男人也不會做家事,煮飯,而兩頭燒的太太則要承擔一切,男人變成家庭的寄生蟲。
越來越多賴家王老五選擇留在父母的家中。他們不急著找工作也不急著找伴侶,整天無所是事玩電玩,泡酒吧。他們不用付房租,只要找短期的工作,賺點零用錢就好。他們沒有長遠的計劃,沒想任何目標。留在爸媽家是免費而且舒服容易的。而他們的父母因為多是白手起家,有能力養他們,不捨不得他們受苦,也不知怎麼叫他們走。而且他們與亞洲和父母同住共擔家計養育父母的孩子不同。他們對家裡通常沒有貢獻,凡事不用動手,只拿不給。就算這班男生真的結婚了,老婆也像新的媽媽一樣,繼續著以前媽媽的工作來維持這個家,來照顧男生。
第五個因素 : 被遺棄神祇的復仇
現今的美國文化,集體忽略了男孩轉變成男人的過程。在沒有提供成熟男人的典範,並帶領我們的男孩轉型成大人時,他們就會自己去建構一個出來,他們會轉向暴力幫派和犯罪,早期性交,和濫用藥物。忽略男孩轉型成男人的過程結果就是沒有製造出太多敏感,體貼,在乎別人,努力工作的年輕人。我們忽略這在很多其他文化中仍存在的傳統,沒有盡我們的責任去引導男孩經過這個歷程,那我們終將嘗盡苦果。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男孩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必須經過一種儀式,經由完成一項考驗或奉獻,來脫離舒適和安全的兒童繭。每個文化對真正男人的定義是不同的。但美國可能因為富裕,沒有生存困難,所以讓男孩們沒有動機,也不在乎自己可否成為真正的男人。而美國現在正需要做出一個集體的選擇,定義男子氣概。
要給一個男孩看一個紳士是怎樣的舉止,一個紳士如何與女性互動,他對災難,不幸事件如何反應,他怎樣為他的社區服務,這些角色模範是無法被取代的。這些模範必須是一般人,不是聖人,不是電影中的英雄。
照理說,這男人的典範應該是爸爸,老師,教練等男孩常接觸的人。但是美國家庭中父親的地位在過去的四五十年中,急速下降。現在的男孩,很難明白,到底長大的意思是什麼,一個成熟的男人應該是什麼樣子?
解藥 : 讓男孩重拾動機
第一個因素 : 面對教育體系的改變,家長應該把Kennthis(由經驗得知)和 Wissenschaft(課本上的知識)放回它們原先的平衡點,使孩子在沒有機會跟真的青蛙玩之前,不會先學到青蛙。最好是能找到有機會接觸大自然的學校。假如孩子在學校裡讀得很辛苦,你應該仔細觀察,並和老師一起做一些小改變,比如改變座位情況,或轉到單一性別得班級或有提供boy-friendly教學的學校。
第二個因素 : 把孩子從電玩遊戲的模擬世界中拉出來。認真介入,重新引導他想玩電玩的衝動,而這條路,必須比玩電玩更有趣,更真實。 比如說參加運動校隊,參加合法飆車,參加任何有挑戰性的活動。因為"你無法把一個小霸王變成天使,但是你可以把小霸王變成武士。"
第三個因素 : ADHD的藥物會損害大腦中處理動機和驅力的重要區域,讓年幼的孩子吃藥以使得老師的工作容易些,這不是為了孩子的最佳利益,而是為了課堂比較好控制。所以父母應該有去找一個有勇氣,沒有偏見的心理學家評估你的孩子,找出過動或無法專注的真正原因。
第四個因素 : 減少使用塑膠,用其他原料製造的容器。
第五個因素 : 引導孩子做出對的選擇是父母的責任。一個男生會變成他在生活周遭所見的男人,一個男生需要健康的男性角色模範。並不是所有傳統性別角色都該被打入十八層地獄,性別刻板印象有一些是好的。不要假裝男生和女生是一樣的,要讓每一個男孩知道尊重女友是一個真正的男人應有的態度。破壞所有過去對丈夫和父親的形象,並不會使父親堅持他的太太分擔所有的犧牲,反而會造就自私的年輕男生,他對從己身而出的孩子沒什麼責任和義務的感覺。我們必須重建世代之間的聯結,讓男孩可以在週末時和年長的男人一起出去交流,把這個聯結切斷,就像把綁住船錨的繩子切斷一樣,船就漂走了。
**************************************************************************************************
很多強調養男育女大不同的研究者,都很強調男生比女生的身心發育遲緩得多,最好不要硬把他們和同年齡的女生比較或放在一起學習等等。而越大的男生越需要一個健康正面的男性角色模範也是之前看Raising Boys就提過的。因為再多的言教,真的都不如身教。基本上,我個人覺得這本書寫得最好的,是有關賴家王老五那章。因為它把八十後九十後的男生描寫的真貼切。認識的人中,還真不少這種賴家或吃軟飯的男人。但仔細想想,其實問題還真的很嚴重。因為如果八十後九十後的男孩都已經變成這樣,那麼,到我們的兒子這一代,狀況豈不是更糟??沒有動機的因素既然有這五個,我們還真不能忽視這個問題,必須好好面對才行。雖然這本書大部份的議題是針對美國長大的男生,但還是有很多細節可供亞洲的父母參考與學習。大家一起努力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