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好接下一份工作,寫小學生網上閱讀練習. (香港一般的公立學校,每天都會派網上中文和英文的閱讀練習,一篇100字左右的文章,外加幾個問題. 同學閱讀時,可以計分,和同班或其他學校的學生競爭. 學期末,如有閱讀某某篇文章,出版商會頒發證書一張.) 在和出版社討論的時候,遇到不少問題,又一次,我對香港學生閱讀體系深感失望. 之前在陪讀的瓶頸 和 為了什麼而閱讀 兩篇文章中就提過,香港的學生雖然在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中有很好的閱讀成績, 但我個人發現的兩大問題是 1. 學生對閱讀並沒有熱情,沒有樂趣. 2. 學校未能提供閱讀討論的環節,所以可能吃了很多,卻消化不了,也因此錯過了很多書中的含意和精華.
這次當我換個角度,不是讀者,而是作者時,我才發現,原來整個觀念錯誤的,是背後的大人! 我發現,這些提供讀物的大人們,自己可能都不看書! 因為從他們提供的寫作指導方針中,不難看出,他們對閱讀這檔事有多不進入狀況. 第一個發現是,閱讀對他們來說,是解剖一群字的文法與詞彙. 他們認為,一篇文章,孩子們只要搞懂了他的動詞時態,只要查了所有的生字,就會懂了. 我知道英文不是這些孩子的母語. 第二語言的學習,總得從零開始,把語法 (syntax) 搞清楚,並背一些單字. 但比如學習了幾年後,是不是應該踏出這個框框,讓文章的內容成為閱讀的重心呢? 我很懷疑,如果從小一到中六的英文閱讀,都只專注於語法,那孩子從閱讀中,可以真正得到一些什麼?? 我知道中文的文法比較鬆散,也沒什麼人會把中文句子拆開,看動詞是哪個,是什麼時態. 那為什麼非得把英文句子拆散呢??? 大少的中文也算是他第二語言吧! 但不論我陪他閱讀,或他自己閱讀,我覺得我們的出發點一向都是:這個故事(這篇文章)在講什麼? 所謂理解,應該是對內容的理解和反芻,不是單對句式和單字的理解吧! 因為少爺們的閱讀習慣自小養成, 故事 本身對他們就是一個吸引,只要故事開始,他們自然想聽,想看,想討論. 英文如此,中文也如此. 所以這又都回了"為了什麼而閱讀"這個問題. 我們閱讀,應該是因為我們深深被故事和文字吸引,不是為了分數. 如果硬要把句子打散,研究它的動詞時態,然後再從分析中猜測某某題目的答案時,誰會享受這個過程呢?
第二個發現,是東西文化的差異. 大家都知道,在香港(或兩岸三地,或整個亞洲)的教育體系中,分數及排名佔了多重要的地位. 凡事為考試,凡事有分數. 唱一首歌,有分數. 跑一圈操場,有分數. 考試要排名,全班要排名. 要和前後左右的同學比,要和自己兩個月前的成績比. 但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東方人和西方人在分數這點,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我覺得是: 西方人是想盡辦法給學生分數. 東方人是卯盡全力扣學生分數. 沒錯,仔細觀察喔,在我們中國人的學校中(而且越高年級越看得出來)如果答案是自由作答(比如寫 essay 回答問題)時,從來不會有人拿滿分. 老師怎麼樣都會找到所謂錯誤,然後扣分. 如果答案是選擇題,出題的人一定想盡法子混淆讀者,不讓你輕而易舉得分. 相反的,西方的教育體系中,鼓勵學生作答,建立學生自信的這個環節是做的非常好的. 老師(至少在我印象中)從不會刻意刁難學生,該給一百分的時候,也不會吝嗇,好像給了滿分就自己沒面子似的. 而且就算學生有錯誤,重點也是放在他到底理解不理解這問題,而不是他拿幾分.
我知道為什麼香港的學生能在全球閱讀測驗中取得好成績. 因為操練. 但操練的文章型式,問題型式,總是千篇一律,考來考去都是那些,每天都做,恐怕朽木也能成金也. 考到高中聯考,閱讀理解都還在做選擇題,而不是寫答案,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這一點和美國非常不同. 所以我敢說,如果有一天,全球閱讀測驗改變型式,要求學生寫作回答,或把文章改為操練時從未見過的文學類型,那麼香港學生的成績恐怕會一落千丈. 我本人覺得網上的閱讀練習,是蠻無聊的. 第一,我懷疑很多根本是家長在做 (為了拿高分). 第二,完全沒有互動的世界,小朋友真能學到什麼嗎? 沒人解釋,沒人討論. 做的人,都不是來看文章,是來拿分數的. 在這本末倒置的情況下,完全喪失了學習的意義.
其實對於這兩點,家長是可以做些什麼的. 家長自己要把閱讀的分數放下, 把閱讀的熱情點燃. 唯有這樣,唯有找出閱讀真正的背後動力,享受和樂趣,那麼閱讀的路才會長久,才會美麗. 書,帶給我們的,絕不是閱讀能力的高排名,或對動詞時態的精準掌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