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親子天下的 翻轉教育 專欄,開始了一連串的閱讀。最初的原因之一,是想了解台灣目前的教育狀況,看看到底應不應該捨棄香港,搬去台灣。閱讀了翻轉教育12年國教.中學生關鍵能力預備:閱讀素養/作文學習對策 二本書後,非常感謝天下雜誌的統籌和編輯,讓現代的父母,可以透過這些文章,很簡單地看清楚現在我們的孩子在教育體系中所遇到的問題。先來個大綱,再來談談香港方面我所看見的問題,最後總結一下從父母的角度,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本書分為三個部份︰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學校,和未來的孩子。經由不同的教育領域專家的文章,訪問或演講來幫助讀者更清楚理解現今教育體系的走向和目前的困境。

未來的學習︰為何孩子從學習中逃走

我們的困境︰

我們面對的是一群缺乏動機,被動,有受創學習經驗的中小學生。祖父母或父母一代的學習動機是改善生活,學歷就等於前途,要翻身,必要考得好,學歷高;學習動機也因此與考試掛鉤。但我們小孩這一代,本來就已經不需要為上學而煩惱,加上亞洲各小國經濟發展停滯後,學歷好不再等於找得到好工作高收入,頓時孩子沒有了動機。現在的青少年患了無聊症候群,身體在教室內,靈魂卻不在,對任何科目都提不起興趣,被動的背誦,記憶性細節,和反覆操試卷和做練習。

困境1︰拿掉基測,新的動力在哪裡?老師都知道未來得會考強調活用能力,但教學內容卻與這個方向背道而馳,仍然花很多時間處理單字,文法,修詞,默寫等片段式教導,而不知道如何改變教學內容以便增加學生的思考與創意,並提升學習動機。

其實考試方式已鬆綁,但擺脫不了升學主義包袱的大人,仍然用聯考時代的迷思綁住自己,家長或老師如果沒有〞考試成績〞做指標,很擔心看不出孩子的能力,也不知道要怎麼做。

解答1︰活化教學(比如小組學習),新科技(比如多媒體),激發思考(比如專題研究,深度學習),和教育共同體(比如透過老師和家長觀課來控制和提升教學品質)。學生一定要知道學習的價值和意義,讓學習有目的。孩子應該要感受到知識和生活的關聯性,才可以令學習有趣。

困境2︰看成績看排名讓我們的教育如一條直線,大家排隊,前面能力好的被重視,後面能力不好的被放棄。

解答2︰我們應該拉一條橫線,讓每個人找到適合他,他有能力做並且喜歡做的隊伍。利用個人化的課程或多元的選擇幫助每一個孩子找到他的人生目標,不是人家做什麼就跟著做。

 

學習應有的改變︰把重點從關注老師怎麼教轉到學生怎麼學 (讓學生主導,把學的責任交給孩子);從要求學生背答案到鼓勵學生想問題(讓孩子自己從實驗和探索中找到答案);從計較考試分數到激發內在動力(讓學生自主,專精,有目的);從孤立式學習到團隊合作學習(體驗學習,服務學習)。

師長3E: Enrich (充實孩子的學習經驗,擴展孩子的生活領域讓他從不同的經驗中找到能令他有動機的地方)。Enable (加強孩子的學習方法,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學習模式)。 Empower(增能孩子的學習動力,讓孩子較多自主,選擇自己喜歡並且能勝任的目標,並且培養挫折復原力)。

我們應該找到〞快樂學習〞和〞提升競爭力〞兩個派系之間的中庸之道。光是有動機而沒有能力是不行的,因為學習不見得總帶來樂趣,需要訓練意志力,學習克服障礙,承受挫折;快樂不等於懶散,如果基本能力不足,生活習慣紀律沒有養成,終會一無所獲。但也不能光是強調能力的訓練,因為沒有了背後的動機,就沒有持續的力量。

 

未來的學校︰看見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滑世代的學校變成這樣︰

雲端學校,無所不在的學習︰如可汗學院的網路教學帶來一場革命,讓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學習。網路上形形類類的教學和分享讓講課不再是老師的專利。(很多案例證明,當大人把〞學〞交給孩子時,他們完全可以自主學習,大人唯一要做的是提供能激發自主學習的環境,提供網路,並加以鼓勵。老師應該提出難題,然後就退一步欣賞孩子回答。)

數位學習︰混合式教學是美國數位教育的主流。結合線上學習與師生面對面討論指導的課程,讓學生得以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老師能夠掌握個別學生的學習狀況,因材施教。既然大家可以上網自學,老師的主要責任不再是〞教〞,而是有更多時間可以在課堂上討論,讓學生發表意見和觀點,並且幫助不懂的學生把問題搞懂。數位學習應該讓學生參與學習歷程的設計,給學生付出和貢獻的機會,終結被動學習。數位學習可以用遊戲模式,用任務/目標導向,破關,互動等元素來吸引孩子。不過數位學習或混合式教學的大前提都是︰科技應該只扮演輔助的角色,成功的關鍵還是要有好老師,並且在中低年級的階段,透過重複的練習把基本功練好。

家長有更多選擇︰另類學校(如華德福全人教育)和在家或小組自學已經是不少家長的選擇。少子化,傳統教育的失敗等原因,都讓政府下放權力,讓不同的組織機構設立新學校,帶來新想法;在家長有選擇的情況下,逼使所有學校提升教學質素來爭取學生。不過亞洲現在這些體系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多數家長因為缺乏銜接方案,而必需在某個階段終止另類教育。

 

未來的孩子︰你的孩子,究竟該學些什麼?

動機與探索︰

學習資源越來越多,孩子們主動學習的意願和動機卻越來越薄弱。當我們把知識如灌腸的方式塞滿孩子的大腦和時間表,帶來的只是一整代對學習反胃的受教者。這一代年輕人普遍的漂浮感來自缺乏長期的生命目標;而目的感才是動機最有力量最持久的根源。動機是〞引起並且維持個體持續做一件事情的力量〞。引起動機需要考慮這件事情對個體的價值,預期其成功率,及評估它會不會帶來快樂。而維持動機就得靠執行意志督促自己把事情做完了。大部份學生知道讀書的價值,也普遍認為自己有能力做到,但缺乏情感和執行意志。所以師長的任務是提升孩子對某科目的情感,和督促他們完成任務。

學習動機的六把鑰匙︰1. 愛,陪伴,傾聽,尊重與支持︰給孩子安全感。2. 設定適合孩子能力的標準︰讓孩子有清楚的目標,行動能有所回饋,並且讓挑戰的難度和能力間達到平衡。3. 真實的學習︰透過角色扮演,專題學習,個案討論,參與社區活動,創作誠樸等讓學生的學習結合真實生活環境,是燃起動機最有效率的方式。4. 不要馬上知道答案︰要探索和放空來保持學生的好奇心。5. 人際關係是動機的起點︰師生溝通和老師的讚美能讓學生信任老師,投入課業。6. 找到目的︰找到有意義,對其他人有幫助的短期目標和長遠目的。各科老師都應該和學生解釋為什麼要學這個科目?它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老師和父母應該教導學生負責,先從訂立自我導向的目標開始,了解自己的興趣和才能,探索認識自我,做適性的選擇;然後慢慢提升到另一個層次,借由團體經驗看看這個世界需要什麼,如何可以服務別人,並且完成一件對世界有意義的事。 其中,要跳脫標準答案,世俗包袱,才能夠真的看清楚自己可以發光的地方。

閱讀思考力︰

閱讀素養(literacy) 是二十一世紀人才最需要的關鍵能力。二十一世紀的素養是有關個人如何搜集,管理,整合及判斷文書資訊,進而解決問題,生產新知識,達到參與社會運作與貢獻社會的能力。閱讀力關乎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是終身適用的自學能力,也是得以陪伴,療瘉個人心靈的美好習慣。閱讀素養包括能夠理解並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從各類文章中建構出意義,從閱讀中思考,判斷,學習並獲得樂趣。但如今,強調量的普及已經不足夠了,我們的任務是將閱讀從小學延伸到中學,從表面閱讀深化到思考,並且讓學生體認到閱讀帶來的腦力和感性激盪及樂趣。

提升素養可以通過學校或家長。學校方面,成功的教育體制有以下幾個特徵︰學校有企圖心(透過高度自主權力和明確的國家標準)&教師素質高(透過政府全力支援教師)。家庭方面,高素養的孩子通常家中藏書豐富,或到圖書館借書頻律高,家長用心營造多元豐富的閱讀環境。

國際趨勢︰OECD 舉行的 PISA 測驗,衡量閱讀能力的關鍵包括擷取資訊,解讀意義,思考和判斷。它關心閱讀在生活裡應用的能力所以強調功能性閱讀,而非確認學生是否精熟某項課程內容,透過閱讀理解,學生要清楚說明自己的立場和看法或者言之有據。它強調閱讀素材的多元性。它有大量開放性問答,沒有絕對的對錯,學生要自行根據文本,找到理由。這代表,追求標準答案強調精熟與反覆練習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因應未來的挑戰。Google 可以找到任何資訊的年代,我們更應該訓練孩子如何綜整資訊,表述觀點。學會如何學將取代知道些什麼。但台灣中學中文課的設計中,絕大部份仍是文意理解,詞語解釋,分辯形音義,修辭教學,小考和背誦。最能夠訓練學生思考判斷表述能力的討論,分享,活動等在課堂中所佔比例偏低。大部份學校的中國語文課堂目標是幫助學生通過升學考試,在測驗中拿高分。學校變成補習班,花很多時間用考試驗收成果,但完全不花時間改善或解決學習不良的問題,反而把這些問題交給了補習班處理。老師給再多,學生照超,沒有消化過的東西,當然不會用自己的言語來表達。應該要有引導思考的靈活教學,提問式教學可以進行高階層評論,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分析文本而不是找標準答案。利用簡單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做課文賞析。當然,提問時應該儘量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問,讓他們可以把課本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相連結。目前大部份的學校把語文和文學綁在一起,其實培養基本聽說讀寫的能力應該和文學分享的課程分立。小學中低年級,應該學會如何運用語言。到高年級和中學,就應該分析欣賞。

提升閱讀素養,學校或大環境方面要盡力提升學生參與度,讓學生愛上閱讀︰導讀或分享(老師與孩子或同學間討論自己的心得),主題閱讀(為一個專題提供不同程度不同科目的文本,讓學生擷取資訊),要持續不間斷(每天固定的閱讀時間 15-45min,誰也不可以做別的事),不檢驗成果(不應該逼學生寫報告),把個人測驗換成小組測驗(觀察彼此想法異同,不是只關心答案對錯)。

提升閱讀思考力,老師應該︰讓討論扣住文本,確定同學理解自己的閱讀後才叫他思考自己的感受或做批判,老師也應該在適當時候統整學生零散的答案;確保同學們能安心發言(避免情緒性評語和只接納標準答案);確保提問不只是表層訊息,設計一些可探索或搭建學習鷹架的問題(經由備課和改變教學技巧)。老師可以利用找一找(特別,重要訊息),說出主要的(統整概念),為什麼(解釋表層訊息),想一想(分析深層訊息),以及你認為(提出看法並舉證說明)的五大閱讀策略,邁向有效閱讀的思考之旅。儘量將討論與生活做連結,並且以不同的課堂活動和小組討論確保學生的參與度。

提升閱讀思考力,學生應該︰從螞蟻式閱讀(被動式的學習,不經思索的記下來),進步到蜘蛛式閱讀(擷取重要且有用的訊息,統整資訊),最後昇華到蜜蜂式閱讀(將資訊消化吸收,經過醞釀發酵轉變成蜂蜜,變成對對自己有價值,滋養生命的物質)。

自律學習力︰

我們往往只教孩子學什麼,卻忽略教孩子怎麼學才學得好。在這個資訊爆炸大量知識被創造和分享的時代,如何培養孩子從被教到可以自我學習,終身學習的自學力,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自律學習是自己設定目標,有系統地找出達成目標的方法和策略,有紀律地堅控自己,根據學習結果調整方法再繼續學習。

自律學習技巧包括︰規劃時間(安排組織,訂立目標),文章理解與摘要能力,學會做筆記(劃重點,做摘要,視覺化),有效預測考試內容並且準備,主動尋求協助和別人溝通,有效的寫作技巧。

學校應該︰提高好的教學架構,有系統的引導,而非考多練多寫交大量的作文練習。

老師應該︰教孩子們〞如何學〞。用專案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 讓學習與真實世界相連結,讓學生分小組,運用科技,去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並且公開發表學習成果。強調團隊合作,和溝通技巧,讓每個學生用他擅長的方式分享他的收穫,讓他有持續的動機。在困難的部份下功夫,有好的回饋系統。要有涵蓋全貌的學習讓學生的學習有形成假設,解決問題,解釋申論到證明等歷程。

家長應該︰協助孩子安排時間︰提供穩定的家庭生活,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和讀書時間,加強孩子自理能力。提供支持性,不受干擾,不求競爭的學習環境,適當的提供獎賞和製造成功經驗。不斷練習學習的技巧(如做摘要),讓它們變成孩子日常生活的例行部份,逐漸達到自動化的程度。提供工具書和教孩子上網找尋答案,只提供基本協助。多問孩子〞為什麼〞。

學生應該︰把目標放在過程而非結果。常常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重視老師的回饋,有適當的期望(不要高估或低估自己)。

扎根品格力︰

事業成功和你有多快樂沒有必然的關係。我們希望孩子得到幸福,快樂,擁有好的人際關係,能面對挫折困難,但我們卻花很少力氣研究及培養得到幸福的關鍵能力。加上這一代的孩子因為科技,少了很多真實的互動,和別人很少發展有深度並有意義的關係,導致他們更容易憂鬱,更不容易

得到幸福。其實成功和幸福的關鍵能力,不是智商,不是好成績好學歷,而是好品格︰毅力,好奇,自覺,樂觀等非認知性能力。

不能管教過當,也不能驕寵縱溺。這一代的父母,不能再用我們父母的權威,體罰的教育教養下一代。大部份家長也想和自己的孩子有更親密平等的親子關係。但不能只有愛或只有管,而沒有教。我們要培養的不是乖乖聽話的孩子,而是在複雜環境裡,仍有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沒有人發施令,也自己心中有把尺的孩子。傳統價值其實沒有改變(如誠實,同理心,正義感,謙遜,尊重等等),還是要傳遞。透過討論和思辨,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親師管教立場必須一致,建立明確的期待和規則。

美國品格教育以及和學習力一樣重要。基本品格包括尊重,責任,公平,值得信賴,關懷,和公民責任。細分品格教育,則有兩塊︰1. 成就品格 (performance character)是在任何領域追求卓越的能力; 如企圖心,自信,創意,勤勉,好奇,挫折忍受力等。2. 道德品格(moral character)是和他人維持友善關係,自制和負責德德行; 如同理心,友善,誠實,耐心,合作,謙虛等。而品格教育不是在牆上貼什麼標語或有什麼講座,而是透過師長的示範,碰到問題怎麼解決,犯錯後怎麼面對等。所有品格必須日復一日累積,慢慢鍛鍊,而形成的抽象文化。

家庭是品格教育的基礎,父母的深入參與是必須的。不可完全交給學校,要親自教導和示範價值觀,讓孩子朝全人發展(精神靈性,體能,智慧,人際關係和情緒)邁進,增加真實的接觸,增加運動,才可能有幸福成功快樂的人生。

 

﹡﹡﹡﹡﹡﹡﹡﹡﹡﹡﹡﹡﹡﹡﹡﹡﹡﹡﹡﹡﹡﹡﹡﹡﹡﹡﹡﹡﹡﹡﹡﹡﹡﹡﹡﹡﹡﹡﹡﹡﹡﹡﹡﹡﹡﹡﹡﹡﹡﹡﹡﹡﹡﹡﹡﹡﹡﹡﹡﹡﹡﹡﹡﹡﹡﹡﹡﹡﹡﹡﹡﹡﹡﹡﹡﹡﹡﹡﹡﹡﹡﹡﹡﹡﹡﹡﹡﹡﹡﹡﹡﹡﹡﹡﹡﹡﹡﹡﹡﹡﹡﹡﹡﹡﹡﹡﹡﹡﹡﹡﹡﹡﹡﹡﹡﹡﹡﹡﹡﹡﹡﹡﹡﹡﹡﹡﹡﹡﹡﹡﹡﹡﹡﹡﹡

套用在香港教育上

對香港教育的迷思︰2000 年語文課程教改成功,大幅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在 PISA 測驗表現良好。書中不停提及香港的學校已經改變,教學中有開放式提問,並且少強調形音義和修辭等記憶性資訊。

1. 私營 vs. 公營 大不同

香港的中小學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公立學校(包括公辦公營的津貼及官立學校,和公辦私營的直資學校)和私立學校(包括國際學校)。其中公立學校的學額佔學校總學額超過八成,私立學校只佔學校總數的20%左右。大部分的學校屬於“津貼學校”。 香港的“津貼學校”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學校類型,它的基本特點是,非營利的民間辨學團體使用政府提供的教育津貼為香港居民提供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和標準收費的高中教育和大學預科教育,由於津貼學校在辦學中的主要經費來自於政府,受到政府“資助助例”的嚴格管理和約束,因此津貼學校與公立學校一樣,被視為公共教育系統的一部分,是一種實際上的“公營學校”。

以我的觀察,大部份的公立學校教學還是屬於老師單向講授而非雙向討論。同學們仍然固定有默寫抄寫,以及選擇題填充題為主的考試(從各中小學的學校網頁可以觀察得到)。也就是說,教改成功所看的學校,根本不是佔學額八成的公立學校,而是其中只佔兩成的私立學校,也因此不可以用這些片面之詞來概論香港當今整個教育體系。這些私立學校因為昂貴的學費,不是人人可以擁有的選擇。基本上,也正是因為它們收取昂貴的學費,自然可以投放更多的資源在師資培訓或課程設計上,而達到比較高水平的表現。其實這在每個國家都是如此。書中提及在美國和中國的教育案例,有很多是講私立學校,也就是少數人才能享有的,不是普及的。

2. 沒有徹底執行的半桶水教學

就算只看有改變的學校,我們還是看到下面的問題︰

1. 有提問,但是老師心中和考試改卷仍然有標準答案和鮮明對錯的意識型態。也就是說,老師讓你回答,但如果你的答案和他答案紙上的不同,他不會接納,就算你能言之有據。而且所有問題都是老師問,學生自己想不出問題也不被鼓勵問問題。這個是探究思考的大敵啊﹗ 因為當老師無法真正開放,學生的思考和創意是無法顯現出來的。

2. 有討論,但是學生間沒有足夠的小組討論,探究型課程不夠多,導致學生蒐集資料和團體合作的能力不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的技巧也偏低。

3. 有閱讀,但是沒有推薦沒有管制。大家重量不重質,只要求有看書,不管你看什麼書。公共圖書館和學校圖書館都有很多書,圖書老師卻從未在班上推薦任何書,老師也鮮少導讀,同學也很少需要做口頭或書寫的讀書報告。

3. 背後的問題

1. 系統只重視學習結果,不重視過程︰公立學校大部份的學校期末考佔總成績的百分比非常高,多達80%。一試定生死的教育框架,讓平常再有趣,再令人深思的課程,在學生和家長的心中都變成枉然。沒有任何從錯誤中學習的方案,考壞了就是考壞了,沒有任何補救的餘地。再加上公開的排名和不停強調輸贏,輸掉的小朋友就更加沒有動力付出更多的努力了。整個社會習慣將孩子標籤化,利用分數,科系和學校來把孩子分類,考試高分的覺得他們聰明,全城全力培養〞主流精英〞;考得不好的,被所有人放棄。這些是落伍的傳統框架,在香港卻根深難拔。加上我們對優秀的定義太過狹窄,只看成績而不看領導才能,溝通技巧,讓我們的社會的〞精英〞都是同一類型的人。

2. 把重點放在〞教什麼〞,卻很少教導〞怎麼學〞︰可能因為教育局的指引,現在有很多老師懂得丟這些所謂 project 出來給學生做。學校丟出來很多專題報告,小組合作,科學比賽,藝術作品,卻從來沒有老師教導學生該從何下手,示範怎麼做,提供任何的步驟或教導任何細節。他們一則覺得學生應該懂得怎麼做,一則覺得那是家長的責任。比如說社會科叫學生研究某個歷史人物,卻完全不教導學生怎麼在廣大的網路中,搜集及過濾資料,也不教孩子怎麼用 power point 做一份吸引人的報告;結果就是,大部份的同學把 google 得來第一個搜尋結果(通常是 wiki)原封不動地用筆隨隨便便抄在功課上,然後就拿去交了。結果也是大部份的孩子覺得我學不好是因為我很笨,而不知道,只要我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我也可以學得好。

3. 學生沒有任何自主權︰很少參與課程設計,或有選擇的機會。大部份老師不把學生當成同等的個體,礙於面子問題,不肯傾聽學生的意見,甚至在學生有不同的意見時,加以懲罰。

4. 家長和社會非常重視學習的某些元素(比如文法,單字,加減乘除),卻無法將其整合起來,帶入複雜一些的主題。比如說家長請私人補習,永遠叫補習老師增強學生的文法,卻從沒聽過哪個家長要求補習老師導讀。

5. 缺乏實際運用和把學習與生活相連結︰比如說教了漢語拼音,卻完全不用,香港出版的書籍也很少有漢語拼音在國字旁邊。IT 課教了 Power Point ,學業報告卻沒有一個要求學生使用,大家仍然用手寫。音樂課提及不同種類的流行音樂,卻不給幾首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做實際例子。也許這些情況到中學會因為學生能力的提升而好一些,有多一點大型或社區規模的專案學習,讓學生可以把學校和生活連結起來。

6. 老師素質參差︰有的老師上課很著重文本後面的意思,也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來讓學生理解,比如角色扮演和遊戲等等。但有的老師則選擇只解釋詞彙,句型等比較機械化的元素,而完全不討論和分析整篇文章。有的老師常鼓勵讚美學生,有的則是又打又罵。老師們有彼此觀課,共同備課,但是基本上還是看整體大環境(學校或是 Department Head)有什麼樣的教學理念。比如說校長甲很重視成績表漂亮與否,所有老師全部心思就放在考卷的設計和分數的評估。校長乙很重視個人的才能,那一年就會多很多才藝班或全人課程。老師甲很傳統只強調尊師重道,自然對任何提出挑戰的學生包容很少。老師乙很開放喜歡和同學打成一片,當然又對那些好奇心重問題多的孩子多一份欣賞。 

7. 品格教育完全紙上談兵,無論家裡或學校都沒有好的示範。很多家長將責任推卸給老師,甚至傭人,而老師和學校心有餘而力不足,根本不太重視品格的培養,也不想教。普遍學校遇到犯錯的孩子時,只會一昧的處罰(言語和體罰),完全不示範正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舉個發生在大少身上的真實例子。有一次,他擅自幫一位家長不太理的同學簽了電子通告。同學想去旅行,同學和他父母都懶得上網簽署旅行通告,於是同學叫大少幫他簽。他是大少最好的朋友,大少很想旅行和他一起玩,於是就真的幫他簽了。他簽完第二天,才告訴我。於是我用了蠻長的一段話,教他他這個舉動可能帶來的後果。當然,當中很多後果他根本想都沒想過。又於是,我叫他到學校一定要坦白告訴老師,他做了這件錯事。他當然照做了。結果是,被老師和訓導主任罵得狗血淋頭,差一點要記過。大少回來告訴我,我跟他說,我很失望你的學校看不到你願意承擔後果及認錯的舉動,選擇只專注於你的錯誤。但我很高興你把事情告訴老師,也很清楚知道以後不可以做這樣的事。很可惜,我猜大部份的學校,正是處於大少學校這個層次,他們會怪罪會懲罰,但完全不會教學生他應該怎麼做。

4. 家長能做什麼?

1. 動機方面︰教孩子訂立短期和長遠的目標。探索自己,幫助孩子繪出自己的肖像,並選擇適合自己的隊伍。

2. 閱讀素養方面︰營造多元豐富的閱讀環境,帶孩子上圖書館。真的沒時間看整本書的家長至少也要養成讓孩子讀文章或看報紙的習慣。多問孩子為什麼。任何時候,任何機會都嘗試推動他們更深入的思考。

3. 自律方面︰叫孩子去念書之前,請教他如何有效率的念書︰如何做摘要,抓重點,將文字變圖畫視覺化,能力低的甚至需要示範給他看細節怎麼做。

4. 品性方面︰別再期望別人來教你的孩子了。當你的孩子欺騙或霸道目中無人時,別再把責任推給學校或老師了。他是你的孩子,你有責任把他教好。其實相處的量真的很重要。調整自己的時間,抽出時間和孩子吃晚飯和聊聊天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