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另外一篇拖了很久的感想,是關於香港的現在與未來。那麼大的議題,本還打算再逃避個幾年,但最近有一點兒被逼得透不了氣。

再過一個月,我就來香港滿十四年了。這個第三故鄉,居然成了我居住最長的城市。開始時,對狹小空間和霓虹燈噪音不習慣,對本地文化也蠻抗拒;成家後,因它幫我圓夢而產生依戀,同時也貪圖它的方便;到現在,對前景一片茫茫然,去也不是留也不好地擔憂。我想,命中注定我和香港有著難分難捨的緣份。

暑假全家到我的第一故鄉︰台灣,玩了十五天。 除了享受花蓮的美麗河山和宜蘭的純樸悠閑之外,我覺得收穫最大之一是和民宿主人,小吃店老闆,及計程車司機們的閒聊。還好沒有自己自駕遊,因為會因此錯過許多精彩的對話。我們每一天接觸到的台灣人,都非常友善,除了主動介紹本地風情景點與食物外,更喜愛發表對兩岸三地的看法。雖然對話的開頭,總是他們搞笑地猜測我們是從哪裡來(基於我們古怪的語言混雜與口音,大部份的人都猜我們從新加坡或馬來西亞來),但每每聊了一陣子並知道我們來自香港以後(通常是爸爸一開口那一剎那),台灣同胞總投予我們同情的眼光,並下結論︰香港,真不好住。 喜歡和他們聊天,當然是因為他們都往我們心坎兒裡說去了。香港,真的越來越不適合像我們這種上有老的(等著看病),下有小的(忙著升學),生活中滿是壓力的中年夾心人(想著創業)居住了。因為除了本來就有的高房價,地方小,生活水平物價高,人口老化等等的社會問題之外,在香港的我們,這兩年越來越覺得呼吸困難︰政府回歸後把門一開,種種問題,這兩年開始清楚無情地浮上台面。

本來就已經狹小的都市,要承擔每天如海水倒灌的人流。房,不夠住。醫院,沒床位。嬰兒,爭奶粉。學校,搶學位。尤其這一年,出去任何一個市區中心,除了滿山滿谷的人頭外,街上只剩下三種店︰藥房,鐘錶電器行,和化粧品店。上街隨時得迴避手推一車的自由行陸客,好像明天就要打仗似地搜括著所有民生日用品。本來悠哉的市場,早上八點已經人潮洶湧。所有的物品,名額,位置,一律搶搶搶。本來已經比較自私的香港人,為了生存,被迫捍衛著自己的權力,更加勢利。怨氣和那堆衛生紙奶粉一樣,淹沒了大家本來就不多的禮節榮辱。

千篇一律的商場不停地建,難以維生的小店鋪永遠消失。所有能用的空地都變成停車場和廢物回收場。一個個新市鎮,猶如孿生,如果不看路牌,根本不知道自己出了地鐵哪一站。人們開始懷疑,我們的孩子長大以後還看不看得到很多曾經陪伴無數香港人成長的東西。上回到台中,居然還找得到已經六十幾歲,從我爺爺外公的時代到我們離開台灣前都一直光顧的老飯店。在香港,離開只不過一個暑假,再度光臨某條街時,已經面目全非。搬得搬,關閉的關閉。連店鋪都維持不了的城市,如何談論文化的保存?在花蓮林場淒美的樹林中看著日據時代留下的建築;在宜蘭傳藝中心內捻著麵人耍著布袋戲;在小巷中的小廟鼎爐裡積著幾十年的香灰;在大城市的小店中賣著各種有創意的手工製品。對文藝的鼓勵,對歷史的保留,這點點滴滴正體現了文化的承傳。台灣很多地方都有著濃厚的地方文化,讓遠道而來的遊人流連忘返,讓土生土長的同胞引以為傲。香港,為什麼沒有?為什麼香港政府連所謂的古蹟活化都只能將這些古老的建築物變成〞精品酒店〞?為什麼有創意願懷舊的人們完全沒有生存的空間?因為凡事都被迫與那庸俗的錢兩掛鉤,大部份的凡人弟子活在虛無縹緲只懂消費的生活中,連對文化的基本尊重都找不著了,更別提願意〞浪費〞青春心血來保存一種工藝了。當我們的街道只剩下藥房和超市的時候,我們可以到哪裡購買精神糧食?

台灣有香爐上的一縷輕煙和林場中的一塊木頭。香港有一箱箱洗頭水和一罐罐嬰兒奶粉。

TaiChung Trip 045  157

  

日本人捍衛傳統,韓國人創造潮流,新加坡人腳踏實地,台灣人純樸善良。今天的香港人喪失的不只是街上的舊士多,大財團壟斷的何止是市場,更逼我們生活於一個沒有社區特色,人際關係逐步瓦解的城市;每天吃同樣的東西,看同樣的新聞,猶如預先編程的機器人。然而光是單調膚淺的生活,政府似乎覺得還不夠,還要我們為了基本的社會福利而日日苦腦。小兒預防針要和〞保健自由行〞人士爭著打,幼稚園報名表要連夜排隊領取,白內障手術要排三四年才可以做,連爬山休閒時去的郊野公園都可能被陸客的帳篷覆蓋。 真是情何以堪啊…  

拍攝於三月的木棉花,長在我每天上菜場必經的路旁,本來在筱盧古屋前方,是我每年春天期待的景象。八月底,樹砍了,古屋前的空地很有經濟效益地變成了停車場。

Flower8  Ghost House

我們的孩子長大後,還看得到這些嗎?

store  Nan Sheng Wei6  

身邊很多朋友都忍不住有了離鄉遠走的念頭。真的走嗎?但放假時,因為害怕外面的人潮而躲在家,也不是長久的辦法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