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在這期明報周刊看到一篇文章,裡面有些想法覺得不錯,想分享一下. 文章主要討論 practical intelligence: 跟誰說什麼,什麼時候說,如何說,以收到最大之效果. 心理學家認為 practical intelligence 是學習而來,而學習對象正是自己的家庭.  所以,能言善道,教育水平較高的家長也比較容易培養出 practical intelligence 比較高的小孩. 這一類研究我們看得很多,當然也瞭解,家長與兒童之間優質互動越多,不論對他們語言或人格方面的發展,都是有幫助的. 小朋友若是有不太會表達自己的父母,或是忙到沒時間與小孩溝通的父母,自然比較不善與他人溝通,不懂得言語之進退,也因此達不到自己的目的.

但文章中有提到一點,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有研究指出,中下層家庭的父母,自己面對所謂權威人物,都是處於一個被動的位置. 但是如果中產以上的父母,則會毫無疑問和壓力就可以對權威人物做出挑戰式的查詢,這種環境導致小孩有兩種不同的社會技巧. 簡單來說就是主動和被動,但是若要仔細的分析來說,就是主動的人覺得自己有這個權益,被動的人覺得自己沒有這個權益."

仔細想想,中國人大部份面對所謂權威人物,比如老師,校長,醫生等等,都是比較被動的. 他們說什麼,家長通常很少質疑. 這當然和中國人從古時就有嚴重的社會階層貴賤分化有很大的關係. 但在今時今日這種資訊發達,知識垂手可得的環境中,這種比較盲目的謙卑是否還合時呢? 也就是說,當做為家長心中對權威者的言論有異意時,我們有太多管道可以證實心中的疑惑,那麼如果權威人士真的錯了,我們為什麼不,或應該不應該, 糾正他們呢?

雖說這是個人的選擇,和大家本身的個性也有很大的關係,但我覺得身為父母,責任重大. 你的選擇除了體現你心目中理想的人際關係外,更將大大的影響你的孩子,和他們的社會技巧. 如果孩子看到的大人永遠是委屈自己,為了迎合別人的喜好,而放棄自己的堅持,不敢出聲,那麼他們又怎麼敢表達自己的異意呢? 他們會認為自己的意見微不足道,沒有資格影響別人的論斷. 或有時他們雖心中百般不願,卻為了順從別人,而寧願給自己造成很大的不便或不快;那久而久之,他們要不是逃避集體生活,就是會很不快樂.所以我認為,教孩子在適當的時候,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條件的忍讓,學會挑戰別人,學會拒絕,是非常重要的. 但挑戰和挑釁怎麼區分? 如何讓別人聆聽你的意見,又不至於好像沒大沒小,不尊重人甚至得罪人... 這都是一門值得我們深思的學問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